查看原文
其他

买买买治不好空虚无聊的心病,但你钟爱的“游戏”或许可以

2017-05-09 Jing 有机会网

有机会原创文章

作者:Jing

对于真正热爱的事物,不管是工作还是业余爱好,专注投入地去做,用心享受过程,那感受就跟玩游戏似的。对身心有益的、有意义的“游戏”(不是电脑游戏哦),能让“空虚无聊”这个词从生活中自动消失。

商家鼓吹“买了___就幸福了”,其实,买买买不仅治不好“空虚无聊”,反而可能会让症状变本加厉,但“游戏”却可能帮我们化解这个世纪难题。

买买买治不好空虚无聊的心病。图来自Pixabay

从只看后果到追究原因

对于过度消费这个问题,我曾经太关注它的后果——包括环境污染、竞争压力等等。曾热衷于看一些触目惊心的数据和影像,还把它们展示给其他人看。这种做法曾带给我一种既自责又责备他人的负面情绪:自责,因为我自己就曾经是过度消费的追随者和受害者;责备他人,是因为我不想看到过度消费的后果愈演愈烈,也不想看到他人跟过去的我犯同样的错误。

好在慢慢地,我终于开始去问“为什么”。为什么人会不停地购买并不需要甚至并不喜欢的东西?为什么要以牺牲休息、牺牲健康为代价来支付无休止的账单?为什么明知某些物品对身体有害,还是无动于衷?为什么明知不好的行为却停不下来?……

我发现,研究过度消费背后的原因,比起研究它的后果来说要有意思得多。而我越追究原因,那种自责和责备他人的负面情绪也越来越少,最终消失。我化解了跟过去的自己的矛盾,从中也在学习体谅他人,这条学习的路还会一直持续下去。

买买买并非源自贪婪

停不下来的、如同上瘾般的消费,并非像我过去假设的那样跟“贪婪”、“缺乏自控力”等这些负面特质挂钩,而是和诸多复杂的原因有关。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并非刻意为之,并非故意要用过度消费对自己或对他人造成伤害,而是不知不觉之中被一股力量推着走。这么说,并非为消费主义开脱责任,只是我相信,不理解原因的话,问题就没法得到妥善解决。

我很喜欢的一本关于消费主义的书,中国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老师的《后物欲时代的来临》,读起来既舒服又发人深省,他不批判,而是耐心梳理来龙去脉、分析深层原因,又提出了有效的解决之道。不会让人感到沉重的负担,而是暗示着:其实改变的力量已经在你我手中了。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新版封面,图来自Amazon

以下分享本书中的几个有意思的观点(蓝色字引用自本书),以及我自己的一些体会。

过度消费的根源:温饱解决之后的空虚和无聊

“人生有两种悲剧:一种是没有得到你心里想要的东西;另一种是得到了。”——萧伯纳

观察我们身边常见的野生动物,比如昆虫、鸟类的日常行为,会发现大多活动都和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有关,特别是觅食。野外当然没有一年四季货品充足的超市,动物们需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来获得食物,总是忙忙碌碌,觅食的同时还要时刻保持警惕,预防被天敌袭击。虽然无法得知ta们的脑袋里在想什么,但我猜ta们不会怀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

曾经大多人的生活也是如此,每天的头等大事就是为获得饮食和住所等生存必需品而做的劳动。休息娱乐当然有,但是远不如现代丰富,而且,因为满足温饱一向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而且得看天吃饭,所以那时大多人主要的注意力是放在日常劳动上的。

年复一年从早到晚的劳动当然是很辛苦的,于是出现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原因之一是人们希望生产效率的提高能将自己从无休止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可是实际上呢?

当温饱实现之后,人们的体力劳动是减少了,但工作并不轻松,而且各种和缺乏锻炼、作息失调等习惯有关的疾病成了流行病。更恼人的是,“空虚”和“无聊”变成了生活的新常态。

曾经,每天为了满足温饱的辛苦劳动,就足够人们忙活了,能平安生活就满足了,哪有闲工夫怀疑人生?但是温饱之后呢?生活本身不再足以成为生活的意义,不需要担心吃不饱穿不暖,转而开始纠结“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并且漫无目的地追求着比满足温饱更多得多的物品。

图来自Pixabay

“怎样填补生活意义的真空,成了一大问题。”

在当代社会,商人营造了“以消费为核心”的人生观(成功人士必须拥有___,___,__,和___……)同时,理论家营造着“人活着就是为了追求享乐”的快乐哲学,鼓励人们用越来越多的消费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其实,寻找生活意义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不一定要通过大量消费。但是“消费至上”的氛围让我们不自觉地假设,这条路是最“正常”的一条路。

问题在于(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过),这条路也并不能治好我们的空虚无聊。“享乐适应”现象决定了,消费过后获得的快感只能维持很短的一段时间,快感消失后,我们又不自觉地再次想要更多消费,随后快感还是消失……造成了恶性循环。

”以消费为核心“的人生观,究竟是从哪来的?图来自greenissexy.tv

追求刺激,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

郑也夫认为人的基本需求分为三类:舒适、牛逼、刺激。

舒适即满足衣食住行基本需求,吃饱穿暖,这曾经是人们面临最大的挑战,但是现在对于大多数人已经解决。于是我们就越来越关注更高层次的两个需求:牛逼和刺激。

所谓牛逼,换句话说,就是追求被社会承认,在社会群体中得到身份和地位上的满足感。而以买买买来进行物质炫耀,就是人们满足这项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实其他手段是存在的,只是我们可能没意识到。)

但是,以炫耀为目的而买买买,解释不了一个现象:我们有时候会买一些根本不喜欢、不必要的东西,并没有炫耀给其他人看啊,甚至买来后根本没用呢就束之高阁,这个怪现象是怎么回事?这要靠人对“刺激”的基本需求来解释。

图来自Pixabay

“人为地寻找刺激是当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生活内容。”

刺激,即生活中的新奇、变化、兴奋、挑战。刺激跟享乐不同,它并不是一种完全愉悦、开心的状态,而是可能同时夹杂着恐惧、好奇、惊讶、敌意等复杂的情绪。想象自己坐过山车或者看恐怖片的整个过程中的身心变化吧,典型的重度刺激。

可能有人会问了,为什么刺激是基本需求呢?很多人不是只求安稳、安全就好了吗?刺激不该是可有可无的吗?

但生物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需要周期性地达到一定的兴奋度。

“人不能太不兴奋,太不兴奋会觉得萎靡不振、空虚无聊;也不能太亢奋,太亢奋了承受不了。”

想想过去的生活状态。我们的祖先们每天需要捕猎、采集,时刻准备面对天敌、自然灾害等……这些都是自然界预设好了的、给人类的常规刺激。一旦这些刺激都消失(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天敌消失),人的安全的确是有了保障,但是因为我们的身体跟过去相比还没来得及产生太大变化,所以,旧的自然刺激消失后,总觉得哪不对劲,不适应、空虚无聊相继出现,当无聊到一定程度,我们不得不人为地寻找一些新的刺激。

那么问题来了,该用什么方式刺激自己呢?现代工业化的发展给了我们五花八门的选择,上文提到的过山车、恐怖片等娱乐活动只是一小部分。消费是最容易得到的新刺激,不需要学习什么新技能,只需要花钱,就能买到各种最新款时尚服饰,吃到口味千奇百怪的加工食品,看到无穷无尽的娱乐节目……这些事物当中,绝大部分并非为了满足生存基本需求而存在。

简单地说,很多时候,我们的消费可能并非为了购买到的那些事物本身,而是为了时不时地刺激自己一下,让大脑保持一定的兴奋度。

“寻找刺激”本身并非坏事,适度的刺激是人作为一种动物的基本需求。但是,如果我们知道某些类型的刺激(比如过度消费)对自己的身心和对生态都有危害,那么可以去有意识地尝试更好的、且效果同样“带劲儿”的刺激方式,具体怎么做?在后文会讲到。

有节制的消费并非本能,因为资源短缺本是生活的常态

我们都知道,节约、节制是一种美德,但是往往难以控制自己,这是不是因为我们意志太不坚定?或是天生懒、馋,或是自带剁手症基因?也许并不是。有另外一种解释,又得跟进化扯上关系。

拿吃来说,自然界给咱定的限制是,吃撑了会难受,人自动就不想吃了。但在“吃撑”的感觉出现之前,进食量其实已经超标,如果每天都这么超标地吃,肯定对健康有害。节制地吃,需要我们在出现撑着的感觉之前就停止,七八分饱最好,并且要养成习惯。但是,却没有一种天生的本能来保障我们吃得不超标。我们都能感受到,假如不给自己加限制的话,吃得七八分饱时,根本不会有停下来的想法,只有吃撑了才会自动停下来。

有节制地吃,是一件如此高难度的事,这是为什么?

“因为资源短缺是生物世界中的常态,没有一个物种能够频繁地过度消费,所以也就不能指望自然选择会筛选掉这样的本能。即使偶尔吃撑了也不会得病,因为第二天、第三天可能就又要断粮。所以能往肚子里多‘撑’些食物,甚至具有生存和遗传上的优势,这样自然选择的结果不但不会抑制它,还可能拣选了这种倾向。”

馋本来不是坏事。吃得停不下来,可能恰恰因为大自然母亲偏好了“馋”的基因,好让动物们趁着有的吃的时候赶紧多吃点,吃到撑再自动停下来也不迟。

理解自己、减少自责是好事,但别忘了,我们和祖先的生活环境大不一样,现在是食物过度丰富且分配不均的时代。如果不想吃出病,需要用自我教育的力量来控制进食。

其他消费更是如此,自然界没有哪种筛选机制能够控制我们“少看电视”“少喝甜饮料”或者“少买衣服”。如果我们明明知道某事不太好却还控制不住,得提醒自己,“节制”并非生物本能,自然母亲帮不了我们,所以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练习改变。

比起过度消费,游戏是更生态友好、更可持续的刺激

比起过度消费,游戏更能够可持续地满足人们对于牛逼、刺激的需求,好的游戏对人的身心健康也是有利的。这是《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一书中让我感到最有意思的观点之一。

图来自Pixabay

那么什么是游戏?

  • 游戏不是为了结果,而是为了享受过程;

  • 绝大多数游戏没有物质上的收益;

  • 游戏不是被迫做的,而是自愿做的、愉快的;

  • 游戏不一定是和工作相对的,有的人将工作本身当做游戏,比如马克·吐温就说,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游戏的一部分”,这样的人获得成功是差不多注定了的。

总之游戏的范围非常广,在大自然中的玩耍,赏野花、观野鸟,登山游泳等体育运动,或者是在家中的琴棋书画、园艺、烹饪、阅读写作、手工等等,都可以成为游戏。游戏玩到一定境界,我们自己会乐此不疲(刺激),又同时被人赞赏、和志同道合的伙伴建立连接(牛逼),同时满足了双重高层次的基本需求。

我认识的很多朋友,就是在各种看似无意义的“玩”中,找到自己新事业的方向,于是实现了让工作成为游戏的转变。自愿过简单生活、不抱怨、善解人意,自然而然成为他们身上的品质。

去年参加夯土建筑工作坊的经历,让我意识到盖房子也可以是“游戏”。图来自Jing


观察自然,是我最爱的游戏,总能带给我惊喜和启示。图来自Jing

可是,玩这些游戏,不是也需要买一些物品吗?会不会掉进另一个消费主义的坑?这的确是需要我们警惕的。不过如果真正投入地玩,最终的乐趣是来自主动的创造、创意、技术进步、被人认可等带来的刺激,而非被动“购买”带来的刺激。这两种刺激的来源和质量是完全不同的。有益的创造带来的成就感、与人建立连接的愉悦,远远不是转瞬即逝的消费的快感所能比拟的。

可惜的是,现在大多人好像变得越来越不会“玩”了?一方面,一些原本可以是游戏的事(比如体育、美术),被附加了过多的功利心(比如被看做高考加分项,或是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导致人们没能充分享受游戏本身的乐趣。另一方面,主流声音并不鼓励我们“要选择喜欢的工作”,而是鼓励选择“热门”、“有前途”的工作。“游戏般地投入工作”成为只有一小部分人才能享受到的奢侈品。

不论如何,我认同郑也夫老师的观点,找回游戏的乐趣,是后消费主义时代的新生活方式,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如果意识到这一点,可能带来更多人对生活态度的积极转变。

“游戏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很可能也是我们最终的依赖。它是良性的刺激;被一个有深度的游戏俘虏,或者说对之上瘾后,就不必再去寻找肤浅的刺激了,因此游戏是可持续的刺激。它是良性的牛逼,且因为它的成本最小,它还是可持续的牛逼。”

如果对有益身心、真正喜爱的游戏足够投入,过度消费将成为不必要的事,不需要动用什么意志力去控制自己减少购买,注意力会自然而然转移到比消费更有意思、更有意义的“游戏”上去。

所以关键问题是,我们是否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是否可以尝试一些全新的经历,去探索一些从没做过的事情?世界这么大,比买买买更好玩的事有太多太多,有时仅仅是因为一些不知从何而来的限制,阻碍了我们去发现。

在生活衣食住行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寻找刺激、想成为更“牛逼”的人,都并没有错,但我们需要意识到,寻找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老一套的吃吃吃买买买等方式费钱费神、还达不到好效果,那么为什么不去寻找适合自己特长的、且有可能发展成事业的“游戏”呢?

让爱融入“生活游戏”。图来自Pixabay

思考:有机生活,不正是一种有益身心的“游戏”吗?

让“游戏”成为生活的点缀,成为闲暇时的消遣、甚至成为工作,是避免消费主义危害的好方法。但我想,比这更妙的,无疑是让整个生活本身成为“游戏”。而我们常说的有机生活,就是一种很有益的“生活游戏”。

再来复习下:“有机生活”中的“有机”,是指“有生命的、生命体的”,有机生活不是一种消费潮流,而是说,我们可以尝试回归生命本质,过一种亲近自然、有生命力的生活。有机生活不是什么“责任”,并不需要强求,只需要我们发现自己真正的天赋,并且用这些天赋来自愿地改善自己的身心健康,来为他人做贡献,并且同时改善生态环境。

其实,有机生活中的很多可能的具体实践方法,包括乡村生活体验、有机园艺、社区活动、自然艺术、传统手工艺等等,充满了乐趣和魅力,都可能成为一个人的嗜好,而且只要循序渐进,这些嗜好并不需要很多金钱投入,没有太多技术门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多人都可以尝试。

“有机生活”作为一个整体,给我们提出一系列很有意思的挑战:怎么能既满足自己又有益他人?怎么在减少环境破坏的前提下提高生活品质?怎么把我们传统文化中好的部分用新方法传递下去?怎么让自己和家人都过得更开心?……这些挑战引导着我们去探索自己、探索世界。结果并不是最重要,关键是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去应对挑战,享受整个“游戏”的过程。

“游戏”这个词不代表随意、不在乎;而是代表一种坦然的、自愿的、充满热情的行动状态,就像一个新生的孩子睁大双眼、张开怀抱、打开所有感官去认识世界那样,专注而自然…… 如果将有机生活看做游戏,一些不必要的负担(比如过度担心结果会怎么样)就会减退,而且,从游戏中收获的“刺激感”会将消费主义社会中常见的空虚无聊一扫而空。有兴趣的话,一起来试试看吧!

注:本文只提到了《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书中的一小部分观点,最后还是强烈推荐大家阅读原书。另外需要提醒的是,过度消费一旦“成瘾”,并不是只用游戏的方法就能解决的,还得考虑其他多种方法,之后的文章中我们再慢慢聊。

延伸阅读



有机是一种生活,独立是一种态度,有机会分享你我的品味和追求。
联系我们
media@yogeev.com(合作)farm@yogeev.com(农场)post@yogeev.com(投稿)

多转发,人人有机会扫描二维码,关注有机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